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讲解了年柱、月柱和日柱干支的推算方法,本篇我们继续讲时柱干支的推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时柱干支的确定
方法:五鼠遁元(五鼠遁)
五鼠遁元也叫五子遁元,用于日上起时,是一种根据日干快速求出时辰天干的方法。口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做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
这个口诀与上一篇年上起月的“五虎遁元”类似,五虎遁元都归在虎(寅)上,因为寅月是十二个月份的开始。而五鼠遁元都归在鼠(子)上,因为子时是一天时辰的开始。
与五虎遁一样,用甲己、乙庚等天干五合,对应五个阳干。不同的是,五虎遁对应的阳干是从丙开始的,五子遁对应的阳干是从甲开始的。
歌诀略释如下:
甲己还加甲,如果日干是甲或己,子时的时干从甲开始。
乙庚丙做初,如果日干是乙或庚,子时的时干从丙开始。
丙辛从戊起,如果日干是丙或辛,子时的时干从戊开始。
丁壬庚子居,如果日干是丁或壬,子时的时干从庚开始。
戊癸何方觅,壬子是真途,如果日干是戊或癸,子时的时干从壬开始。
比如某日的日干是戊,用“戊癸何方觅, 壬子是真途”这一句,就能知道当日的子时是壬子,接下来天干地支依次排,就是癸丑、甲寅、乙卯等等。
再如某日的日干是丙,用”丙辛从戊起“这句,可知当日子时的天干就是戊子,丑时就是己丑,寅时就是庚寅等等。
与月份地支固定不变一样,每天的时辰地支也是固定不变的。确定好子时对应的天干,天干和地支依次排出来就是当日的时柱干支。
三点注意事项:
一是新的一天从子时起,还是从子半起的问题。
因为唐中期以前,古人都把子时作为新一日的起点,进入子时(即23点)就算进入新的一天了。
一个时辰跨度2个小时,似乎不能把一天平分,于是人们就把子时一分为二,即晚子(23点-0点)和早子(0点-1点)。《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即以子时的中点(0点),为一日之始。
这种划分比较符合现代人的观点,某人晚上23点半生的,就算当天,在晚上0点之后生的就算新一天。
但是作为命理学术来讲,日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一方认为创造八字和紫微的时候还没有”子半“之说,进入子时,出生日期就按新一天算。也有的则按子半来讲,子半之后出生的才按新一天算。
具体哪一种更合理,要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算得准才是王道。
二是时差问题(北京时间和真太阳时的问题)。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较大,特别是影响时间的经度不同,就会出现时差的问题。虽然现在全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但用在时辰上就极为不妥。
比如某人是北京时间晚上23点30分出生,在上海也差不多就是半夜子时,而在乌鲁木齐天才刚刚黑,那么这个时间出生的乌鲁木齐人,能算子时吗?显然不妥。
因为所有命理、风水、天文星象等,都要立足于当地实际感受的时间为准,古代也会在多地设立专门的计时机构,根据日晷或滴漏来进行当地计时,这样皇帝收报后,才知道战斗发生在半夜还是天刚黑时,也就是现在新闻上常听到的”当地时间“。
北京时间与当地时辰的换算方法
以东经120℃为基准,每减少1℃减去4分钟,每增加1℃加上4分钟。这个需要在手机上查查当地的经纬度。
比如某地位于东经90℃,则90-120=(-30)℃,-30乘以4分钟=-120分钟,则当时的真太阳时应为北京时间减去120分钟,然后再对应十二时辰。
再如某地位于东经130℃,则130-120=10℃,10乘以4分钟=40分钟,则当时的真太阳时应为背景时间加上40分钟,然后再对应十二时辰。
三是夏令时的问题
为了让人天亮早干活,充分利用光照节约电能,在1986年至1991年间,我们实行过夏令时。就是全国性地把时钟拨快1小时,不然太阳升老高了,一看才七点钟,还不到上班时间。(为什么不把上班时间调一下,非得调钟表?)
具体夏令时的时段如下:
1986年从5月 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
1987年从4月12日开始,到9月13日结束;
1988年从4月10日开始,到9月11日结束;
1989年从4月16日开始,到9月17日结束;
1990年从4月15日开始,到9月16日结束;
1991年从4月14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
以上时段出生的人,如果出生证上是10点,可能老时间就是9点。推算八字的时候要与时差一并调过来。
以上三篇文章原本想一笔带过,后来觉得徒手推八字也算一门学问,所以还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下一篇起将正式进入紫微斗数排盘法则详解,欢迎大家持续参与学习探究。
一家之言,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以上文章根据弘雅老师教学课件整理,整理人:彖玄社蔡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