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手,初次接触小语种学习软件逆向,过程满是挑战与探索。
一开始,我选用MT管理器和Jadx反编译工具,却发现MT加载缓慢,Jadx对代码的呈现也不理想,花费不少时间去调整和熟悉。比如,Jadx里的代码结构混乱,需要不断梳理才能勉强看懂逻辑,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接着,FrIDA过检测成了大难题。软件对检测机制防护严密,我尝试使用魔改去特征版FrIDA,却在分析so文件时陷入困境。那些复杂的函数和加密算法,让我眼花缭乱。但我没有放弃,通过不断查阅资料,仔细分析每一个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慢慢摸清了其中的规律。
关键代码定位也不容易。起初,我用搜字符串的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关键逻辑被隐藏。后来改用搜布局控件id,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才逐渐有了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静态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而动态分析能获取实时数据,两者缺一不可。比如在分析一个语言练习模块时,通过动态分析日志,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校验逻辑,顺着这个线索,终于找到了关键代码。
此外,工具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也困扰着我,比如cursor工具存在局限,与其他工具配合时出现冲突,而Claude code虽有优势,但学习成本较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不同的组合和设置,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回顾这段逆向入门经历,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阶梯,让我对小语种学习软件的内部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也让我在逆向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