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套路深”,多方联动“拉黑”它

近日,山东女孩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光学费后死亡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虚拟号段诈骗多发的情况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澎湃新闻就此事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5日,工信部回复称,“基础电信企业不会将垃圾信息和骚扰电话作为其发展客户、提升业绩的途径,但也不排除个别基层电信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责任。”(据腾讯网9月5日)

所谓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而根据360猎网平台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范围内专业从事网络诈骗活动的犯罪分子多达160万人,每年给全国网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

面对徐玉玉被骗9000余元学费事件时,也许不少人都曾有过这种想法,这姑娘单纯,不谙世事。但当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00余万的事件被报道出来的时候,也许很多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吧?电信诈骗发展至今,已“进化”多个“变种”,其花样翻新速度之快,诈骗手法之专业,其获得的个人信息之真实,真是让你防不胜防。

纵观电信诈骗整个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电信接入平台,

电信运营商在治理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方面应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主要包括:一是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二是确保主叫号码正确真实传送;三是规范管理通信线路资源和号码资源;四是及时中止和阻断不法信息的传播。电信企业与用户之间本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用户付费,电信企业就应确保用户接到的电话真实,且来源可查,但现实中,一些基层电信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责任,纵容类似现象的不断发生,助长了诈骗之风蔓延。

电信诈骗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尤其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承受的,重拳打击电信诈骗,已成为多方共识。笔者认为,打击电信诈骗,不仅仅是警方一家的责任,电信运营商、银行业、互联网企业等都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加大对电信诈骗打击力度,需多方联动,以更有效的合作机制、更快速的打击力度、更先进的技术运用,更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更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合力,建成一道的有效的“防火墙”,一张无缝的“天网”,既能“拉黑”,也能打击。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